|
ADCC 實驗原理: ADCC,是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(ADCC,antibody-dependent cell-mediated cytotoxicity )是指抗體的Fab段結合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的抗原表位,其Fc段與殺傷細胞(NK細胞、巨噬細胞等)表面的FcR結合,介導殺傷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。 作用過程: 1、IgG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抗原決定簇特異性地結合; 2、之后自然殺傷細胞(NK細胞)借助其表面相應的受體與結合在靶細胞上的IgG Fc段結合; 3、活化的NK細胞釋放穿孔素、顆粒酶等細胞毒物質殺傷靶細胞; 4、靶細胞發生細胞凋亡,抗體被肝處理。 作用機制: 1、穿孔素、顆粒酶作用途徑 穿孔素是儲存于胞漿顆粒內的細胞毒性物質,其生物學效應與補體膜攻擊復合物類似。在鈣離子存在的條件下,可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"孔道",使水電解質迅速進入胞內,導致細胞崩解破壞。顆粒酶就是絲氨酸蛋白酶,可循穿孔素在靶細胞膜上形成的"孔道"進入胞內,通過激活凋亡相關的酶系統導致靶細胞凋亡。 2、Fas與FasL作用途徑 活化的NK細胞表面可表達FasL,當NK細胞表達的FasL與靶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Fas(CD94)結合后,可在靶細胞表面形成Fas三聚體,從而使其胞漿內的死亡結構域相聚成簇,后者與Fas相關死亡結構域蛋白(FADD)結合,進而通過募集并激活caspase8,通過caspase級聯反應,最終導致靶細胞死亡。 3、TNF-α與TNFR-I作用途徑 TNF-α與FasL的作用類似,它們與靶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,即I型TNF受體(TNFR-I)結合后,可使之形成TNF-R三聚體,從而導致胞漿內的死亡結構域相聚成簇,募集死亡結構域蛋白(FADD)結合,進而通過募集并激活caspase8,最終使細胞死亡。 |